10年專業(yè)筆譯品牌?
10年數(shù)萬場口譯
專業(yè)留學移民翻譯
多語言網站翻譯
89種語言服務
文化影響力還不夠,主要不是缺少生產力,而是不了解國外的需求。這同樣需要尊重商品生產的基本規(guī)律,需要找到適當?shù)氖袌觥⑾M者,讓文化產品在市場中去優(yōu)勝劣汰,而不能像以前那樣,硬性輸出。
中國人學阿拉伯語的很少,但是幾乎人人都知道《天方夜譚》,這就是翻譯的力量。中國有幾個人能真正讀懂莎士比亞原文?但只要有一個朱生豪把它翻譯出來,大家不就都能讀了?
古語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現(xiàn)在可能要更多考慮,己所欲,如何與人?
我們搞文化建設是為什么?首先是為自己的,是要首先滿足我們國民的需求的。第二位才是為別人。“走出去”只是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我們要避免重外輕內的傾向,不能重視向國外推廣文化而輕視國內的文化建設。
文化要變成產品和服務才能成為軟實力
記者: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后,中國不僅已成世界矚目的經濟大國,也需要向世界展示她的文明、文化、軟實力。這是中國的時代選擇,也是中國發(fā)展的自然進程。正因為如此,我們注意到您近年來對中國文化“走出去”和軟實力的研究,在您看來,中國的文化如何才能成為軟實力?
葛劍雄:首先要搞清楚“軟實力”的定義。這個概念是上世紀90年代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的,他認為軟實力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這就是說,一個東西要成為軟實力,是靠說服、是靠吸引的,而不是靠軍事實力去強迫,靠經濟實力去收買的。
去年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我跟約瑟夫·奈教授有一個交流,他認為中國的文化應該是最重要的軟實力資源,但是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特別是沒有變成文化產品。對這一點我完全同意,而且還應該加上一條:也沒有變成文化服務。
記者:但這個觀點很可能不少人未必同意,現(xiàn)在很多人對把文化變成產品有擔憂。
葛劍雄:我們必須承認,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經過有效傳播才能是世界的。前段時間,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不僅電視劇本身大熱,劇中主人公吃的、穿的、用的都成為年輕人追逐的時尚,帶動了韓國的很多產業(yè)。在這一過程中,韓國的文化、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在無形中得到了傳播。這就成為了軟實力。
我們自己呢?花木蘭的故事屬于中國,好萊塢通過改造,把《花木蘭》變成了有世界影響力的影片。熊貓是我們的國寶,但《功夫熊貓》也不是中國拍的。現(xiàn)在很多西方人贊揚中國的文化,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很多認識是不正確、不完整的。這就說明,不是說我們沒有文化資源,沒有文化元素,但是如何應用,如何傳播,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有解決好。簡單地說,這些資源給誰用,要作為軟實力影響世界,首先得考慮人家接不接受,吸不吸引人,讓人家心甘情愿去買,去享受,甚至比免費送效果還好。
我們經常固執(zhí)地認為中國在世界最有名的是孔子,但是事實上,我們通過通俗文化傳播的東西才真正深入人心。我曾經到埃及、蘇丹、埃塞俄比亞的偏僻地區(qū),很多年輕人看到我們都會談到李小龍,以為中國人都是會功夫的。這種認識是有局限的,這就說明,文化怎樣走出去,是一門大學問。
記者:文化能變成產品和服務為世界接受當然是好,關鍵是怎么樣才能變成產品和服務?我們現(xiàn)在也有很多文化產品,但是世界影響力卻還很不夠。
葛劍雄:中國的文化商品大多還是來樣加工、貼牌生產,外銷商品中的文化含量還很低,文化服務近于空白,發(fā)展的余地非常廣闊。文化影響力還不夠,主要不是缺少生產力,而是不了解國外的需求。這同樣需要尊重商品生產的基本規(guī)律,需要找到適當?shù)氖袌觥⑾M者,讓文化產品在市場中去優(yōu)勝劣汰,而不能像以前那樣,硬性輸出。這就考驗我們是不是真正敢于開放,讓文化創(chuàng)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市場去評判、去檢驗我們的文化產品。
介紹一國文化最重要的是翻譯
記者:我們看到,您在文化傳播中特別強調要注重對方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您又特別強調翻譯的重要性。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好理解,但對翻譯的強調現(xiàn)在卻是不多見的。
葛劍雄:這里要消除一個誤區(qū)。我們希望世界上學中文的人越多越好,實際上介紹一個國家一種文化,最有效的方式是翻譯。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學外語的天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學得好。中國人學阿拉伯語的很少,但是幾乎人人都知道《天方夜譚》,這就是翻譯的力量。中國有幾個人能真正讀懂莎士比亞原文?但只要有一個朱生豪把它翻譯出來,大家不就都能讀了?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大障礙,是語言。中國應該下決心把中國文化翻譯出去,這方面的工作,我們現(xiàn)在做得還很不夠。四書五經都沒有國際通行的版本,還是早年傳教士翻譯的。
記者:一般人理解,翻譯不就是個語言轉換問題嗎,哪里有這么難、這么重要呢?
葛劍雄:我們要看到,現(xiàn)在中國很多好的作品傳播到國外,不是中國人翻譯的,而是外國人翻譯的。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個好的翻譯。
我們現(xiàn)在翻譯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不了解人家的文化。翻譯的過程不僅僅是將其變成通行的語言,還要注意到人家接受的能力、欣賞的習慣、人家的文化。我們當初翻譯《水滸傳》,最初翻譯成“水邊的英雄”,人家不懂,后來干脆翻譯成“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個書名就很有吸引力。
重視中國文化的翻譯,意味著文化傳播不能過分強調“以我為主”。我們現(xiàn)在在文化“走出去”過程中,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辦孔子學院推廣漢語上。我贊成辦孔子學院,但這兩者不可相互替代,翻譯必須重視起來、強大起來。事實證明,優(yōu)秀的翻譯作品比自己推廣要有效得多。
文化傳播要從假定的自娛自樂中走出來
記者:您剛剛談到的是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方法問題,但是我們知道,現(xiàn)在講文化“走出去”,其實涉及到一些更為根本性的問題。
葛劍雄:現(xiàn)在一談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一個錯誤的認知,就是認為中國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習近平主席在歐洲的演講,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都處在“世界第一方陣”,這個認識是非常客觀的。
從歷史上看,在大航海時代以前,各種文化類型基本上都是各自獨立發(fā)展的,相互之間影響很小。中國歷史上很多重要的文化成就,很多沒有機會貢獻給世界,有的傳播也屬于偶然。比如造紙術,是因為唐朝軍隊在中亞打了個敗仗,俘虜里有造紙的工匠,才把造紙術傳了出去,最終取代了從古埃及而來的造紙術。所以說它對人類的文化貢獻是一種客觀存在而非客觀事實。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去了解文化傳播中什么是人家需要的,也才能從假定的自娛自樂中走出來,真正認識到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地位。
記者:這種對中國文化的世界地位的認知意味著什么?
葛劍雄:從“國學”熱,到討論“文化軟實力”、“文化強國”,有一種聲音很大,就是要讓中國文化去影響世界。但在我們熱烈談論“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時候,能不能先冷靜一下,問一下自己:中國文化為什么要走出去?走出去是要干什么?
在現(xiàn)代社會,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是并行不悖的。不可能有哪一種文化占壓倒性優(yōu)勢,也不要認為一種文化可以取代另一種文化。不管一個國家如何強大,它的文化都不可能主宰世界。各種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中產生的,各有優(yōu)劣。因此,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走出去”不是要改變人家,而是為了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讓中國更好地學習世界。
大家現(xiàn)在很關心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也想了很多辦法。古語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現(xiàn)在可能要更多考慮,己所欲,如何與人?要人家接受中國文化,也要基于自愿選擇、自愿接受。還是已故的費孝通先生的話講得對,文化交流應該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走向自己
記者:“文化軟實力要對外首先要對內”,這樣的認識基于一種怎樣的思路?
葛劍雄:我們搞文化建設是為什么?首先是為自己的,是要首先滿足我們國民的需求的。第二位才是為別人。“走出去”只是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我們要避免重外輕內的傾向,不能重視向國外推廣文化而輕視國內的文化建設。
現(xiàn)在有人覺得我們走向世界走得太慢,而且一提到走向世界,馬上想到的就是擴大中國的影響力。當然,從本質上講一個民族如果一直閉關自守、封鎖起來,是不行的,需要開放;而今天我們講走向世界,首先要走向我們中國自己,要先走向基層,走到農村,走到民眾中間去,要讓我們13億中國人廣泛地享受到文化服務,提高文化素質。如果13億中國人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yǎng),普遍具備了優(yōu)良的素質和文明的舉止;企業(yè)很文明、很有文化,能滿足對方的需要,這就是很強大的軟實力。他們在世界上發(fā)揮的作用,也遠比我們派一批人出去傳播要有效。
記者:在“走向自己”的問題上,您認為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葛劍雄:現(xiàn)在你到農村去,很多還停留在有個電視看,而這就夠了嗎?我不反對各地造大劇院,造博物館,但我更關心在這個城市和這個地區(qū),多少人能夠有閱讀的機會,多少人能夠看到節(jié)目和更新信息,多少距離之內可以像綠化配公園那樣,來安排文化設施。所以我們國內要做的還有很多。記者 李瓊